灯谜其实是从谜语演变而来的,而谜语是我们祖先在劳动很生活中创作的。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,即“谜面”、“谜目”和“谜底”。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。“谜面”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,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。而“谜目”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“事务”,是答案所属的范围。“谜底”就是答案了。举例子说,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(猜学科的名称),答案是“应用力学”(猜中此谜需知晓这一科学名词)。其中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就是谜面;“学科名”就是谜目;“应用力学”就是谜底。再比如“碧波潭鲤鱼变小姐(猜带规格香烟名一),答案是“精装牡丹”。其中“碧波潭鲤鱼变小姐”是谜面,“猜带规格香烟名一”是限定的谜目,而“精装牡丹”(要猜中此谜需了解越剧《追鱼》的剧情)则是此谜的“谜底”。过去灯谜的形式大多为文字谜,而如今棋谜、哑谜、影像谜等等新形式蓬勃兴起。
(合肥城隍庙迎春文化庙会猜谜活动)
猜谜和制谜是一种启迪智慧、增长知识、开润眼界和丰富文化生活的文艺活动。灯谜的特点是熔文学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和群众性于一炉,由于灯谜以“隐”、“曲”为特点,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洋溢着无穷的情趣,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喜闻乐见,历时千年,经久不衰。
我喜欢灯谜由来已久,八十年代后期,灯谜是我一项很重要的爱好,那时不仅猜谜而且尝试制谜,参加中央广播电台《今晚八点半》等栏目、安徽广播电视报、县文化馆等猜谜活动乐此不疲,还屡获一些小奖。此外订阅了《中华谜报》、《中国报刊谜汇》等灯谜报刊加以研究,还在报上发表过随笔《误入“谜“途》。1987年3月,中央电视台、《中国电视报》和《中华谜报》联合举办了“首届‘中华杯’电视猜谜竞赛”,通过电视看到猜谜高手们高超的灯谜技艺和广博灯谜知识,更让我大开眼界。那时候对灯谜已近乎痴迷。但此后,随着自己杂事的增多,兴趣的转移,灯谜与我慢慢疏远,虽然如此,但喜欢灯谜的情结仍在心中,我想有一天,对灯谜的爱好会重新再来。
“国运昌,谜事兴。”灯谜既是最短小的文艺作品,又是最简便的文娱活动;既能启迪智慧,又能迎合节日气氛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,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日不可缺少的节目,公园、社区、文化博物馆、文化庙会等场所都不难看到举办的类似活动。在今天建设文化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,灯谜这一曾被视为“雕虫小技”的古老文化遗产,一定会焕发灿烂青春,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。
(最后四幅图片选自网络)
评论